星期六, 1月 23, 2016

蔡登山:淩叔華之「淩」姓考

前不久看到歷史學者王爾敏先生發表的〈淩叔華身後不寂寞〉一文,初看標題第一眼的反應以為是手民之誤,怎麼把凌叔華的姓從兩點水,變成三點水呢?隨着文章看下去王先生說:「淩女士無意中向我提到我中央研究院前輩凌純聲先生,她說明凌先生和她並非一個同族宗姓。她說凌先生之凌是兩點水,她自己本姓之淩是三點水。此言是我親聽她講。當時不覺奇異,但卻始終記得此說。近時廣閱有關淩叔華著作各本以及學者之討論淩叔華,絕無一人一書寫對。再加上大陸使用簡體字,此錯真難糾改。」他接着說學者專家提到淩叔華的父親淩福彭,也只有中研院近史所魏秀梅教授所編的《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》用的是三點水之「淩」,是正確的。他有淩叔華寫給他的六封信,「其簽草書,必是三點水畫一直下之線,自非兩點水字樣。」後來透過中研院近史所陶英惠先生的聯繫,蒙王先生慨然贈予我六封淩信的影本,果然所言不虛。網上又見丁貞婉提供淩叔華〈花氣薰人〉帖,簽名樣式亦同書信。王先生苦口婆心地說:「奉勸研究淩叔華之名家,速為改正。想想研究其人,而把其人姓名弄錯,會說得過去嗎?」那當然說不過去,筆者之前也曾寫過幾篇有關淩叔華的文章,當時也用兩點水,理當道歉,乃作此文。

「淩」、「凌」兩字同音,但意義有別。「淩」,是恐懼而戰慄也。姓也。而「凌」是積冰曰凌,戰慄曰凌,犯也,越也,升也,暴也,又姓也。所以「淩」、「凌」兩種姓氏是共存的。據鄭樵《通志.氏族略》說:「衞康叔支子為周凌,子孫以官為氏,吳志有凌統。」也就是說,凌是春秋時衞康叔有子在周朝為凌人之官(掌管冰政),這一支的子孫後來就以官為姓,到了三國時代,孫吳的大將凌統大概就是其後裔。但《廣韻》說:「淩,水名,出臨淮。亦姓,吳將有淩統。」因此《姓譜》云:「淩本作凌,自《廣韻》引作淩,後乃混用。」清朝的經學大師淩廷堪在〈寧國淩氏宗譜序〉中云:「竊謂吾族受氏之由,當據《通志》以官為氏,而字則當據廣韻從水(三點水)作淩。猶之邵氏出自召公奭,後加『邑』作『邵』,袁氏出自轅濤塗,後省『車』作『袁』也。何也?《廣韻》於(三點)水旁『淩』字下注引吳志偏將軍為證,而於仌(二點水)旁凌字下注但云『冰凌』,別無他語。則當時所見吳志原文,固是從(三點)水之『淩』字也。」因此可知三點水旁之淩是從兩點水旁凌姓分支而出,但何時分出,目前尚無證據,只知道三國時東吳就有淩統大將了。

淩叔華的父親淩福彭(1854-1930),字仲桓,號潤台,廣東番禺人。光緒十一年考取拔貢,光緒十九年為軍機章京,光緒二十一年與康有為同榜進士。淩叔華於光緒二十六年(1900)春出生。是年有庚子之亂,同年十月淩福彭補授天津府知府,然因拳亂影響,直到光緒二十八年才到任,從此開始了他直隸地方官的生涯。光緒三十一年起他署保定府知府,光緒三十四年任順天府府尹。宣統二年任直隸布政使。淩家平日往來無白丁,康有為、齊白石、辜鴻銘、姚茫父、陳半丁等社會文化名流,多為其座上賓。加之淩福彭思想開通,早年在張之洞幕府時就與辜鴻銘交情甚篤,因此淩叔華自小即跟辜鴻銘學習英文和詩詞。後又跟繆素筠學繪畫,繆曾為慈禧太后的御用畫師,後又拜山水名畫家王竹林(人)、郝漱玉為師。得天獨厚,打下良好的繪畫根基,因之她的畫名還早過作家之名。

走筆至此,突然想到被譽為繼詹天佑之後的「鐵路聖人」,曾負責修建隴海鐵路、粵漢鐵路等,並於一九四八年獲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淩鴻勛(1894-1981)。他是廣東廣州市人,與淩福彭同鄉。據他的訪問錄說,他的祖先原來也是姓「凌」,近一百多年來才用「淩」姓,他後來在《年譜外紀》也說:「我遠祖的墓碑都是刻着凌字,故都雍和宮前清進士題名碑我見着一位遠祖的姓名是刻凌字,又偶然得到一本我六世祖乾隆年間的殿試原卷,卷上所寫姓也是從兩點,這都是極有力的考證。」至於後來如何多上一點,他說到了他的叔祖於光緒三年丁丑科中進士,禮部在榜上寫成三點的淩。當時有向禮部質詢,而禮部說淩是對的,而且進士的榜已給皇帝親閱核定,不能輕易變更。此後他們全族將姓多加一點而為淩。或許當日真有好古的大臣見殿試的舉人姓凌,便自作聰明,認為凌字作姓不見於《廣韻》與《康熙字典》,便提筆替他多加一點,進呈御覽,於是成了鐵案,以後便不能改了。但此說亦未必可靠,因為到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,有凌福勳,又有凌春鴻,他們都是翰林,是兩點水的凌。淩福彭是光緒二十一年進士,據魏教授查對過《清實錄》是三點水的淩沒錯,至於其祖先是否原本兩點水抑或是三點水,則未可確知。

淩鴻勛說,對於他的姓多年來時感困擾。他自從入學讀書,所有紀錄都寫作兩點,他曾一再向學校聲明是三點的淩,但因為改不勝改,他也沒法,只得聽其自然,他本人寫的三點水淩就好了。因此當他被問及和社會上稍知名的凌某是不是一家?他總以詼諧的口脗回答說:「我們『差一點』。」有些朋友知道他是三點的「淩」以後,常向他道歉說:「真對不起,我以前寫信給你,總是把你的姓寫作兩點的『凌』。」淩鴻勛總是回答說:「不要緊,我不在乎『這一點』。」(見之《年譜外紀》的前言),但據見過淩先生的陶英惠先生、魏秀梅教授說,其實淩先生非常在意他的三點水「淩」姓。

我們不知道淩叔華有無類似的困擾否?但她既然向王爾敏先生說過是三點水的「淩」姓,而且記載淩福彭的「淩」姓是官書,其正確性理應毋庸置疑了。儘管如此,我還是打了電話給北京的淩叔華女兒陳小瀅女士,問她能否找到祖譜,她說沒有,後來找到一份一九二六年一月有關史家胡同的一份文件,後面的簽名卻是兩點的「凌」字,不同於她其他草寫的「淩」字,是否淩叔華有時也約定俗成寫成兩點,不得而知。「淩」、「凌」雖是同音,儘管「淩」姓還是從「凌」姓分出,但「必也正名乎」,我們還是蠻在乎多「那一點」。

蘋果日報二O一三年五月五日,另見《蔡登山的部落格》二O一四年十一月廿六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