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12月 31, 2010

注解‧普及‧提高

注解‧普及‧提高
陳原

馬克思在《路易‧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》頭一節引用了這樣兩句活:

“Hic Rhodus, hic Salta!"
(這裏是羅陀斯,就在遠裏跳舞吧!
這裏有玫瑰花,就在這裏跳舞吧!)注一

這兩句引語一看便知道有「典」可查,但是這典故,在我們東方人是較為不熟悉的。頭一句比較好辦,讀過《伊索寓言》的人,總會記得有這麼一個人,他愛吹牛皮,舉出許多證人為憑,硬說他有一次在羅陀斯作過一次精采的跳躍。於是聽眾對他說,你何必自次自擂呢,如果真有其事,這裏就是羅陀斯,你能跳就請跳一次吧!這小故事是說,吹牛是沒有用的,要拿事實來證明你的本領。可是第二句引語是什麼意思呢?為什麼忽然扯到玫瑰花身上呢?想來想去不得其解。近見俄文《科學社會主義小叢書》中所收的同一著作,有編者為廣大讀者加的一條注,才發現此話引自黑格爾的《法哲學》序言,是模仿《伊索寓吉》寫的,據說希臘文羅陀斯一字,是一小島的專名,此字本義卻是「玫瑰」云云。可知,第二句引語只是一種文字上的諧謔,並沒有什麼深意的。要不弄清這裏的含義,那麼,這第二句話就會變成「攔路虎」,有時甚或引導自己的腦筋往其他方面作枉然的猜測呢。

馬克思在他起草的《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關於一八七一年法蘭西內戰的宣言》的第三節末尾一段有云:

「梯也爾的巴黎,正像科布倫茨城的亡命之徒是卡龍先生的法國一樣。」注二

句中梯也爾是大劊子手,這人人知道;卡龍是路易十六的財政總長,在一些人名辭典中也容易查到;只有科布倫茨城看來是有一段典故的,地名字典只能查到這個城座落何方、人口多少等等,不解決問題。有一種外文的本子卻有腳注云:

「科布倫茨城是德國的城市,十八世紀末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法國反革命保皇黨流亡分子的中心。」

這條腳注給讀者解決了很大問題,句子的含義也更加明確了。由此想到,如果一些著名的作品,在出版為一般讀者而不是給專家閱讀的版本時,加上一些解釋事實、典故、背景等等的注解,真為讀者感激不盡的。這叫做普及工作,其實也是提高。

( 1961 )

注一:《路易‧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》(即舊譯《拿破倫第三政變記》或《路易‧波拿巴政變記》)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第8卷,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,第125頁,並第660頁注的48。

注二:《法蘭西內戰》,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,第68頁。

(錄自陳原《書林漫步》第135-136頁,香港三聯書店一九七八年十月)

沒有留言: